分享到:

内蒙古如保诚人力资源公司内蒙古如保诚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具备职业中介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联系资料

内蒙古如保诚人力资源公司
所在地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471*******
传真号码:
暂无
联 系 人:
周经理
移动电话:
1307*******
电子邮箱:
暂无

内蒙古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容易影响派遣工

发布于 2016年10月27日

[摘要]09年,刘统军37岁,万万没有想到,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干活的他,竟被公司以“莫须有”的理由解雇。至今,刘统军还在为自己讨一个说法而奔波。 至于被解雇的原因,就在于刘统军的用工身份,他是一名劳务派遣工。由于内蒙古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刘统军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解雇。
09年,刘统军37岁,万万没有想到,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干活的他,竟被公司以“莫须有”的理由解雇。至今,刘统军还在为自己讨一个说法而奔波。

至于被解雇的原因,就在于刘统军的用工身份,他是一名劳务派遣工。由于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刘统军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解雇。

而像刘统军这样身份的劳务派遣工所遭遇的打工尴尬不在少数。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劳动者与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不明晰,使得派遣机构(用人单位)、企业客户(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频频出现纠纷,有些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虽然事先有约定,但实际操作时往往走了样。比如,常有派遣机构发工资、用工单位发奖金的现象;有的劳动者既和派遣机构签合同,又和用工单位签合同,然后在劳动合同执行过程中又不断变化,这就使得原本清晰的劳动关系变得复杂化。

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工应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但该条款的可操作性非常低,于是,企业大量使用派遣工,规避人力成本上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名劳务工艰辛的维权路

2006年9月,刘统军到山东滕州市东大矿业有限公司应聘当上了采煤工。2009年3月1日,公司组织员工体检,“主要是看有没有职业病。”一星期以后,在不清楚体检结果的情况下,刘统军所在采煤区的200名工人突然被集体辞退,且不给予任何补偿。他猜测,应该是查出有人得了职业病,而公司给出的原因是“用不了这么多人”。

刘统军不服,提起仲裁申请,要求矿业公司支付赔偿金。因为手头没有有效劳动合同,刘统军拿出工作期间的胸牌、工作证、荣誉证书等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同矿业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然而庭审中,矿业公司突然拿出一份2008年1月刘统军与江苏恒友物资贸易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并称刘统军系恒友公司招聘并派遣到矿业公司从事采煤工作的,并非自己的员工。对方还拿出证据:工资表上盖的是恒友公司的公章。

这让刘统军一时愕然:“我压根没听说过这个公司,又怎么会被它派遣到工作单位?”颇感意外的刘统军随后看了合同上的签名,提出那不是本人签字,并当庭要求申请笔迹鉴定,但仲裁委以刘统军与矿业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驳回其所有请求。

刘统军的代理律师、山东省农民工维权工作站执行主任李强说:“工资表上面的公章可以后期加盖,缺乏客观性;关键证据是劳动合同,而当事人否认这份合同,缺乏真实性。”

上述劳动合同的真伪是决定案件胜败的关键,然而据李强介绍,随后不管是一审、二审,法院都拒绝了要求笔迹鉴定的请求,理由是“以合同为准”。

违反“三性”规定无处罚措施

李强在为农民工免费维权的过程中,遇到的类似案例不计其数。

劳务派遣,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形成了“有关系没劳动,有劳动没关系”的特殊形式。

这项旨在促进企业灵活用工的制度,在现实中却有些“变味”。“有些单位规避法律法规,先与本单位部分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让职工与劳务派遣机构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然后再派回本单位继续工作。”李强说。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全国人大法工委曾就劳务派遣给出相应解释:所谓辅助性,即可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岗位须为企业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指正式员工临时离开无法工作时,才可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人员临时替代;临时性,即劳务派遣期不得超过6个月。

然而,现在劳务派遣岗位过滥、企业虚假派遣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劳务派遣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临沂金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经理柴佳成透露,劳务派遣对劳动者免费,一般向合作单位按照人头收费,省内的行业标准在每人每月50元左右。“这个月刚给一家企业介绍了1000个车间操作工,现在派遣工都是长期稳定性的工作,季节性、辅助性岗位必然流动性比较大,三天两头换企业比较麻烦。”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监察总队的工作人员介绍,对劳务派遣用工是否规范的监察,主要在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三个方面,而对于用人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从事工作的性质则无法监管,“《劳动合同法》中虽有"三性"的原则性规定,但并非强制规定,违反此原则有何处罚措施也未提及。”

维权还需制度护航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张艳指出,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争议中难以维权,劳务派遣的法律关系相对复杂,涉及三方,这给调查取证带来一定难度。同时,劳务派遣公司准入门槛太低,按照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而实际派遣公司的财力未必足够,如果真的发生事故和纠纷,劳动者的工资、保险等后续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即便拿到胜诉的判决书,也不一定能真正执行。

“原本想给企业用工开辟一个新渠道,但是相关规定太原则,漏洞太多,可操作性不强。”山东省总工会生活保障部部长刁维强建议,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应抓紧制定配套法规政策。据了解,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将制定劳务派遣办法,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为,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劳务派遣用工不规范问题。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派遣机构必须严格规范操作过程,在服务功能上返璞归“实”除了包括代表处、涉外机构、领馆等特定用工单位员工采取派遣外,大多数公司可采用“功能性”派遣,将劳动者既作为服务对象又作为培训对象,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