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泰安遇石记玉石制品有限公司

联系资料

泰安遇石记玉石制品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山东省 泰安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4000*******
传真号码:
4000*******
联 系 人:
师秀娜
移动电话:
4000*******
电子邮箱:
***ager@yushiji.net***

最新信息

查看更多>

让人畏却的食玉文化【遇石记】泰山玉玉雕 花斑玉设计开发品牌连锁加盟 批发价格优惠

发布于 2016年04月11日

[摘要]玉石的神奇作用如:辟邪、驱病等等已经被人们宣扬的无可附加了,而在网络上除了一些传统的说法外,一些新鲜事物甚至高科技的词汇如电磁场、光电效应和辐射啥的也被加入,可谓日新月异。虽然加入了许多新事物,不过其用玉祛邪的思想还是亘古不变的,这个思想从远古至今伴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是我们的祖先用口口相传或书面的方式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中途也经历了许多变化,食玉文化便是其一。下面咱就聊聊食玉的由来。

 


玉石的神奇作用如:辟邪、驱病等等已经被人们宣扬的无可附加了,而在网络上除了一些传统的说法外,一些新鲜事物甚至高科技的词汇如电磁场、光电效应和辐射啥的也被加入,可谓日新月异。虽然加入了许多新事物,不过其用玉祛邪的思想还是亘古不变的,这个思想从远古至今伴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是我们的祖先用口口相传或书面的方式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中途也经历了许多变化,食玉文化便是其一。下面咱就聊聊食玉的由来。

 


无论中外古今,在传统医学里,宝石或贵金属总是占据着一席地位。比如中印的传统医学中都有以金入药的传统。玉石自然也不例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玉石磨屑,送水服下。

明代的李时珍就曾在《本草纲目·石部》里记载:



玉【释名】亦称玉屑。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滋养五脏,止烦躁,宜与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

【附方】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李时珍是明朝人,是以药方的形式记录玉在中医里的功效。而在更古老的时代,这种服食玉石的方式更多的是带着宗教的色彩。早期的食玉的记载散见于先秦时期的典籍、汉朝的医书、道家经典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以葛洪的《抱朴子》为其中的代表。

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见,即使有记载也语焉不详,在《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服玉方法》一卷,在《旧唐书·经籍志》中记载有《服玉法并禁忌》一卷。


 

在葛洪的《抱朴子》里对食玉有着详细的描述:“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然其道迟成,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𥹋,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已上,入水不霑,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



       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而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玉屑服之与水饵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为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辄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董君异尝以玉醴与盲人服之,目旬日而愈。有吴延稚者,志欲服玉,得玉经方不具,了不知其节度禁忌,乃招合得珪璋环璧,及校剑所用甚多,欲饵治服之,后余为说此不中用,乃叹息曰:事不可不精,不但无益,乃几作祸也。”

 


《抱朴子》是一部记载着道家思想和炼丹修道方法的书,因此,古代的食玉之风与道教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道教产生前的先秦时期的,这种思想便已经有了基础,先秦时期的古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认为任何物质皆有精。

比如《吕氏春秋·尽数》曰:“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鸟羽,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琼明。




”由此可见,飞禽、走兽、珠玉、树木乃至于圣人都是精气所集。而《左传·昭公七年》载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由此可见古人认为精可以强健魂魄。而玉石含精相比于其它飞禽、走兽和树木要多许多(圣人应该不能吃吧),比如《太平御览》引晋傅咸《玉赋》曰:“万物资生,玉稟其精。”




        在古代,贵族们对于长生不死,进而成仙的追求始于战国末期,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其中的代表。以汉武帝为例,除了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身之所”和“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数万外”,食玉也是必不可少的,《史记·封禅书》就记载:“于未央宫以铜作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取云表之露,拟和玉屑,服以求仙。”到了汉朝末年,由于战乱不断,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原因,使得道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较为普遍。有名的道家思想者很多,如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等。求仙的思想从贵族阶层走到了平民阶层,比如《抱朴子》里就说:“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

 



        《魏书·列传二十一》里,征西大将军李预就是食玉的爱好者:“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攻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预乃椎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预服经年,云有效验”,“及疾笃”仍笃信“非药过也”。归因于自己“酒色不绝”,未遵食玉禁忌而“自致于死”。《抱朴子》里同样也有案例:“有吴延稚者,志欲服玉,得玉经方不具了,不知其节度禁忌,乃招合得圭璋环璧及校剑所用甚多,欲饵治服之。后余为说此不中用,乃叹息。”食玉之风最盛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的玉器出土较其它时期要少很多,学者认为可能和当时的食玉之风有很大关联。



 

其实食玉的习俗在考古发现中被认为可能起源于商代,总的来说,玉本身美丽、耐久的特性使得古人对玉有一种天然的崇拜,这种崇玉的心理最终导致了食玉现象的发生。而长期的人体实验,造成的后果也使得古人们对食玉望而却步,隋唐过后,金逐渐取代了玉。

 


服用玉石所造成的副作用在《抱朴子》里有记载:“所以为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意思就是服用玉石后会产生和服用五石散一样的症状。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皇帝寿命大部分不长,也可能和食玉之风有关。隋唐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食玉的方式,《隋书》和《旧唐书》中记载的服玉禁忌就是这样的例子。在道教被列为国教而且空前兴盛的唐朝,追求长生和升仙的梦想并未过时,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迷恋丹药,最终50岁寿终。但是在唐朝的文献中食玉文化已经消失,玉石作药也只是作为炼丹的药引出现,逐渐地淡出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