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西北卫生人才信息网甘肃卫生人才网,兰州卫生人才网,甘肃医药人才网,兰州医药人才网,技术支持:兰州时代动力网络公司

联系资料

西北卫生人才信息网
所在地区:
甘肃省 兰州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931*******
传真号码:
0931*******
联 系 人:
刘经理
移动电话:
1391*******
电子邮箱:
***3831399@qq.com***

西北人才网: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

发布于 2015年06月12日

[摘要]西北人才网: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 善谋实干 凝心聚力 办特色鲜明的中药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
善谋实干 凝心聚力 办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
  ——写在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大学之际
  2015年4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甘肃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
  这对于我省医学高等教育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对于甘肃中医药事业发展来说,也是强本厚基的必要之举。
  从“十二五”开始,甘肃中医学院师生就把建设中医药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夯基础、强硬件、促教学、提师质,将自己心中这份悬壶济世的医者情怀,融入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之中。
  三十七载躬耕杏林蕴育芳华,如今破茧而出实现新的跨越。
  躬耕杏林铸就开拓路
  1978年4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甘肃中医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始。成立之初,学校白手起家,首届仅招收61名中医医疗本科学生。
  建校初期,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未能阻挡甘中人开拓新天地的豪情。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组建教师队伍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学校在全省范围内选拔教师,一批60年代从北京中医院校、科研院所来甘肃工作以及部分长期在甘肃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年知识分子,被选调到学校任教。1980年,通过考试,学校在全省选拔了一批优秀中医药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正是这些人,成为了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建校之基。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中医系、中药系和针灸系相继成立。在此基础上,学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了藏医系、骨伤系和社科部,本专科专业不断增加。1990年,针灸学成为首个获批的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学校办学层次有了质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学校抢抓机遇,积极挖掘办学潜力。重专业建设、强学科基础,中西医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一批本科专业获准招生。

  “十一五”期间,以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为主要标志,学校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研究不断实现突破。
  2011年,学校新领导班子上任。面对发展实际,甘中人认真理清思路,反复思考探索,定下了一年一个发展目标。从2012年的“攻坚克难年”,2013年的“创新发展年”, 2014年的“深化改革年”,到2015年的“工作落实年”,在每年一个发展主题的推动下,领导班子主动找问题,汇聚全校之力破难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医临床学院和针灸推拿学院被定为试点,探索开放学院建设模式和“师带徒”等中医药传承教育模式,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生就业、创业模式改革方面,药学院和护理学院先行尝试,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发展中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新方法、新途径。
  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经贸与管理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被定为试点。在这项改革中,二级学院办学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探索建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平台完善、财务审计、人事管理、党建保障等方面更为完善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体系。
  一系列创新之举激活了学校内部的发展活力,不仅那些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的问题得到解决,也让学校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13年,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院校;2014年,获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如今,榆中和平新校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设在“中国药都”定西市的定西校区,不仅将大学开展中药专业相关教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中药材产区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更为甘肃“陇药产业发展战略”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立足省情夯实大学基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甘肃中医药大学还处在蓬勃发展的青年时期。
  37年前,学校建校时只有一个学科——中医学。而如今,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为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医学教育学科体系。
  中医学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学科,汇聚了省内外享有盛誉的于己百、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王自立等名中医。该学科在30多年的发展中,突出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形成了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等13个二级学科,逐步凝练出了中医药防治西北地区内科常见病研究、中医药防治骨伤疾病研究、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及郑氏传统针法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中药学是1985年成立的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席与民、黄正良、朱肇和、崔祝梅等的带领下,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7个二级学科的学科体系。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学科。在甘肃中医药大学,该学科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思想,将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名老中西医结合专家经验继承与发扬等作为研究着力点。
  临床医学学科是我省唯一的省属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共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5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以甘肃常见多发疾病研究为切入点,各二级学科也已凝练出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研究方向,部分领域已达省内领先水平。
  在这样的学科体系支撑下,甘肃中医药大学逐渐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重点学科。其中包括中药鉴定学、伤寒学、中药化学、中医老年病学等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已成为甘肃中医药学及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的指导基地,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基地,医疗卫生科研成果孵化、产出和转化基地。
  甘肃是一个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特别是对于县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作为省属唯一一所医学类高校,甘肃中医药大学始终思考着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医药人才。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目前总体课程中,三分之一的学时都用来实践,部分专业课的实训与教学比例达到了一比一。学校创新引入两段式教学,一些专业前三年学校强化理论培养,第四年在附属医院学习临床课程,第五年进行整体的专业实习。
  除此之外,学校还注重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改以往考试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将每门课程总体分数的60%纳入平时考核,学生的态度、能力、知识、结果都是考核内容,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模式被老师引入课堂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毕业后无论上门诊还是在临床,都心中有底、手中有技。据不完全统计,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中,有60%以上在我省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5000多人获评副高级以上职称。这些有理论、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成为了我省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我省是全国主要藏族聚居区之一,藏医药为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起,甘肃中医药大学就主动适应藏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创办了藏医学、藏药学专业,填补了我省藏医药高等教育的空白。2001年,藏医系升格更名为藏医学院,开展五年制藏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2013年起,开展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为藏区培养了15届专科、9届本科藏医药学毕业生,不仅充实了藏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也为藏医药文化的传承发扬作出了贡献。
   一直以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并鼓励学校教师结合甘肃省情搞科研。甘肃道地药材研究、西北常见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地方中医药文献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等都是学校确定的科研重点。
  学校积极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搭建平台,现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在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科研氛围中,近10年来,学校围绕我省中医药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逐年增加。2009年之前,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空白;在2009年之后,学校教师找准研究方向,紧盯甘肃做文章,近5年来立项数每年都在15项以上。
  在开展教学科研的基础上,甘肃中医药大学还寻找新思路、新办法,促进高校党建工作。
  2014年,学校实施了一项党委常委重大专题调研活动,每位校领导针对学校发展确定一项调研专题,内容涉及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后勤保障、廉政建设等多个方面。
  校领导带头做调研的目的,就是想从自身做起,用“接地气”、有“学问气”的方式,开展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大局,促进全校师生员工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进而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为了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创新开展了“杏林先锋团队建设”活动,旨在“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岗位模范”。学校现已组建了难点突破型、扶危济困型、调查研究型、改革创新型、服务社会型、文化传承型等7个类型、36个富有活力的党员先锋队。这些团队不仅在专业领域干得有声有色,还成为了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学校也倡导二级学院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医学生进社区、下基层等志愿服务项目的推进,“经典医籍诵唱”“热爱中医药、振兴中医药”科技大讲堂、艺术大讲堂、中医名家面对面等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建设有了平台、抓手。
  服务社会勇挑责任担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甘肃中医药大学一直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勇于承担起服务甘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担”。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为了让中药材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甘肃中医药大学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并与庆阳市、定西市、平凉市、陇南市等市县进行全方位院地合作,开展了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制定中药产业规划、指导药材产地规范化种植等一系列工作。
  2012年,我省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西学院、陇东学院、陇南师范学院、甘肃省药检所等多家省内大学、科研机构,在三年多时间里,已初步完成了我省38个县区的中药资源调查任务,正在进行12个县区的调查工作,对调查县区的药材蕴藏量、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摸底,建立了数据库,构建了我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学校科研人员还根据普查结果开始编纂相关成果专著,这将为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2012年和2013年,我省在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指导单位,针对甘肃大宗中药材当归、大黄、黄芪,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地方药企合作,建成了200多亩种质资源圃,并与企业联合建立4000亩的繁育基地,建成了1万升的种子保存库。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中心”,进行主要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鉴定工作
  甘肃自古就是华夏文明和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甘肃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的重要基地,甘肃中医药大学依托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学术优势,在深入挖掘、开发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将“挖掘传承发展敦煌医学”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国内首次提出“敦煌医学”概念,先后出版了《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等10部专著。增设了敦煌医学选修课,编写出版了《实用敦煌医学汇讲》《实用敦煌医学》等教材,在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增设“敦煌医史文献与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并复原了“敦煌灸经图”,开展“五行互藏”“阴阳数术”等配伍理论研究。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为敦煌医学的研究转化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学校成立了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挖掘整理、传承保护、推广应用甘肃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繁荣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
  除了服务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甘肃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开门办校,加大与国外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让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走出了国门。
  2013年10月,学校在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2014年7月,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在吉成立“岐黄中医学院”,11月派2名教授赴吉岐黄中医学院开展首届中医班的教学工作。
  2014年,甘肃中医药大学还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在本科生护理专业2+2培养交流、护理和康复专业本科生互换交流、学者互访和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首批护理专业交流学生也于同年赴韩国学习。今年,学校将派出第二批6名护理专业本科交流生。
  此外,甘肃中医药大学还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及文化特色和优势,与俄罗斯、法国、美国、新西兰、南非等国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了合作的桥梁和平台。
  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我省提出了“走中医特色甘肃医改之路”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向乡镇、社区、村组全覆盖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随着我省中药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成为推进中药产业大省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也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切,都对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说,未来,学校将建设成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一如既往地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使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发挥引领作用“先行先试”,深度实施特色与优势建设,巩固和扩大国、内外合作与友好交流关系,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
  对于新的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发展,他们的规划宏伟蓝图是:
  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并围绕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以中医药类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为延伸和补充的专业布局,力争2018年本科专业数达到25个,全日制在校生将达到13600人。
  围绕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推进团队建设,打造适应现代大学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围绕西部地方病常见病防治、道地药材开发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等,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承担国家级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陇药产业发展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依托和平校区、兰州校区、定西校区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加强与定西、陇南等道地药材主产区政府间的合作。
   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海燕说:我们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研开发和医疗服务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保障,深化结构调整,突出内涵建设,彰显特色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015年,一所全新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在甘肃这片中医药的热土上诞生。甘中人将满怀着振兴中医药事业的豪情,继续在前人耕耘的基础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