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最新信息

查看更多>

把握校园舆论形态 加强校园舆论引导

发布于 2015年04月20日

[摘要]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 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合力,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一、校园舆论的内涵及特点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 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合力,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当面临社会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或重要变动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一种社会 责任感,往往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反应。一旦这些认识和心理反应在校园里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鸣,即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形态。舆论是民意的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对实现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控力量。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引导校园舆论,对于高校改革发展、和谐校园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校园舆论表现为多数学生对教育问题、社会现象等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包含了信念、 态度、意见和情绪等心理要素。因此,校园舆论具有潜(情绪型)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等三种基本的存在状态。      
      潜舆论是一种基于内心信念的舆论形态。当学生们遇到具体社会事件触及其信念底线时,往往会习惯性地调动记忆,并不经意地运用信念进行对比判断,以一种直觉的形式——兴奋、敬慕、焦虑、厌烦、冷漠、恐惧、愤怒等情绪表现出来,因此也称之为情绪型舆 论。这种舆论的特点是可以知觉到但又不易确切捕捉到,具有社会感染的特点,特别在具体的舆论场中,感染十分迅速。因此,对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引导不力或引导失误,可能导致不利于校园稳定的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显舆论是由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形成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以各种公开的形式 来表达的对社会问题、事件的观点、态度等。显舆论在总体意见表达方面相对清晰,容易被人们感知和觉察到。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不尽相同,造成校园显舆论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它可能是学生对于外界信息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但也有可能是在受到外在影响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工具性机能。因此,显舆论所表达出的学生意见倾向比潜舆论要复杂得多。     
      行为舆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以行为为主要诉求手段来表达态度、意向,而且通常还 会夹杂着语言和文字的意见表达,是一种综合型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行为舆论是社会集合行为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例如为了观念的传播或情绪的发泄等。一般情况下,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二、对不同形态舆论的引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是精神、思想高度活跃的聚集地,高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人格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具有较大的局限。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夯实校园舆论阵地,把握校园舆论特点,丰富校园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构建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厘清充斥于校园的各种信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校园里 不仅有自由的学术精神,也会收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信息,也有貌似宣扬民主、自由实则是小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作出研判。当发现学生中有较大情绪波动时, 就应该意识到是否有外界信息干扰他们正在培养的理想信念。对正面的潜舆论给予适当放大,促其形成较好的学风、校风;对负面的潜舆论不回避,及时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予解释和心理疏导。当在学生中出现某些言论时,可不急于制止,因为有些只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表达的合理想法,当这些学生数量规模不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时,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但当发现学生的某些负面言论已经初具舆论势头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及时引导,通过增加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和真实性,澄清谣言;也可以为学生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或改变学生已有的预存立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再次,针对在学生中出现的行为舆论,总体上应当以正面示范为主。行为舆论的表达意 见强度,通常比其他形态的舆论要大。对于行为舆论的引导,学校应该关注、鼓励各种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倡议、社会活动等。学校通过提倡、鼓励造成"从众"局面,也可以抑制负面行为舆论的产生。而对于负面行为舆论,因为具有明显的社会集合行为特征,重点应放在情绪、观念的预防性疏导,以及事后对越轨行为的理智疏理等方面。

      最后,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优势,整合校内各类媒体宣传资源,完善校园舆情监测 机制,构建立体信息网络、人际网络、活动网络,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校园舆论引导格局。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把关人"作用,加强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从学生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