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惠州市杏健老年护理院替中华儿女尽孝,为社会分忧,用爱心、耐心、诚心、照顾用心。档次多样,收费合理,务求让老人开心,家属放

联系资料

惠州市杏健老年护理院
所在地区:
广东省 惠州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752*******
传真号码:
暂无
联 系 人:
何杏枚
移动电话:
1366*******
电子邮箱:
暂无

惠州杏健老年护理院浅述惠州式养老,欢迎见面详聊

发布于 2014年08月25日

[摘要]惠州杏健老年护理院浅述惠州式养老,通过小城市的养老服务反应出整个社会老年化倾向飙高,养老服务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惠州杏健老年护理院是惠州唯一一家台湾最新护理技术理念,专收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和行动不便,须依赖他人协助护理的中风卧床之介助老人或介护老人之老年护理院,欢迎致电.

中国古人提出了“老有所终”的美好理想,数千年过去,这一理想仍未真正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快变革的背景下,城市里的一些老人要么“住不上”养老院,要么“住不起”养老院。

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惠州,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数量少且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而在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上,目前又举步维艰,成效难显。

如何在养老问题上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人情温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社会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时检验着一座城市的民生福祉。

这个春天里,在惠老人如何迎来金色晚年?且看“十二五”开局之年,惠州式养老走向何方。

春天里的养老故事

春日早晨的阳光无比温和,惠州江北21号小区的一块绿地上树枝抽了新芽,小鸟在枝头呼朋唤友地啼叫。对于这盎然的春意,居住在小区内的李建(化名,应被采访对象要求)老人已没有太多的触动。

314的早晨,年逾古稀的他拄着拐杖站在屋门前,百无聊赖地望着过往的居民。他消瘦的身影被阳光拉长,身影里,是他的老伴,坐在一张凳子上,手扶着一子铁拐杖,眼眸里不再有年轻时的清澈。他们刚吃过早饭,因腿脚不便,他们常常在坐在屋门口闲聊打发时光。

透过房门,能看见两张床并排着,约30来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只有一些简单的家具。李建的儿女在外地谋生,每隔一个月回来一次。这间出租房,成了李建夫妇的养老之地。

难耐独居的寂寞,李建夫妇曾想过在惠州找家养老院。李建夫妇憧憬养老院人多热闹,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打打牌。

去年,儿子带着他在惠州市区去看了多家养老院,包括公办和民办的,但都铩羽而归,也让他“死了这条心”。惠州的养老机构少得可怜,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犹如“优质学位”,有需求的老人无比向往,出现“僧多粥少”局面,而民办的要么收费贵,要么卫生环境不行,成了殡仪馆前哨站。

李建算了一笔账,严重不划算:单是养老收费这项,民办的养老机构一般收费在1500元每月,李建和老伴一月要交3000元,一年两人就要3.6 万元,这项费用几乎是他儿子大半年的工资,如果再加上病痛,费用就无法估计。

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月里,李建夫妇还要为求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而奔波,他们心里不禁产生晚景凄凉的感慨。因为住不起养老机构,李建和老伴只好继续住在出租屋里。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每次听到电视里传出来的这首《春天里》,李建的心里都五味杂陈,不忍卒听。

早年在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李建,心里常念叨的是,古人提出的“老有所终”,两千多年过去,这一理想何时能真正实现。

养老问题正刺痛着越来越多人的的神经。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老人像李建夫妇一样,或“住不上”养老院,或“住不起”养老院,在等待未知的晚年岁月。

“银发浪潮”汹涌来袭

近些年,“银发浪潮”汹涌来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急促前进,养老背后的矛盾推至浪尖。

根据全国老龄办20092月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到2014年老龄化人口将达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将一直维持在三四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快于社会现代化。

目前,惠州60岁以上老年人有43万人,占总人口的11.3%,有空巢老人3.78万人。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老龄人口将以年均约3.4%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7万,约占总人口的11.5%,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有7.8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5%。这是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这意味着惠州已经不折不扣地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形紧密联系,养老问题突然浮出水面,原因在于处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和人口流动的加快。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降低,独生子女增多。如今,这些“80后”大多都已成家,他们的父母步入老年人行列,“一个家庭赡养4名老人”的现象(“421家庭”)日益呈现。有关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10个年轻人养1个老年人,现在这一比例已达31,甚至更高,在家庭中处于支柱地位的中青年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洪国添,今年刚好“奔三”,与妻子在惠州打工谋生,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今年在上幼儿园。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让他们无缘拥有上一代人拥有的众多兄弟姐妹,如今成家立业的他们,养育孩子同时照顾双方父母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他们肩膀上。

洪国添感觉压力与日俱增。一是生活成本陡增,物价、房价等让他喘气不过来,二是双方父母还呆在老家赋闲,要接到来惠州定居以及养老,肯定花销巨大。洪国添担心,随着父母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让他们继续空巢,还是接他们到惠州入住养老机构,这个问题迟早要面对。

市老龄办主任李惠丽认为,我市“421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照顾老人成为一大问题。市政协委员曹建忠也认为,随着全市老年人口的逐年递增,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四化叠加”引发的老年疾病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日益显现。如何发展多层次的老年活动场所和机构,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惠州养老院服务现状摸查

业界普遍认为,当今的养老服务趋向专业化,其中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等老年服务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对于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从扩大消费看,庞大的老年群体形成了巨大的护理服务需求,有研究表明,仅老年群体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就是其他人群的35倍。发展老年服务业,引导老年人及家庭实现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消费,对扩大内需有直接的拉动作用。

从增加就业看,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需求护工,适宜护理专业毕业学生、农村妇女等群体就业。在日本,目前有约110万人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但在国内众多城市,这一领域的就业潜力优待挖掘。

在改善民生方面,老人往往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发展护理服务,既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使其“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还可以缓解子女长期照料压力。

像国内许多地方,惠州的人口高龄化现象虽然日益突出,养老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截至去年7月,惠州城市养老机构仅13家,其中公办7家(均为综合性社会福利院)、民办6家,总床位991个,入住老人318人;乡镇敬老院72间,总床位1962个,入住老人922人。

来自市民政局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惠州城乡养老床位为2940张,不到老年人口的1%,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此外,有相当数量的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中低收入老人无法入住老人院。

据去年市老龄办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老年人养老意愿总体情况是:希望家庭养老的为93%,希望社区养老的为5%,希望机构养老的为2%。这意味着,全市43万老人中,即使仅有2%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也有8600人的市场。而且现实中,许多老人迫于家庭结构的无奈,不得不求助于养老机构。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科科长廖建文分析认为,全市43万老人中,有空巢老人3.78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1.12万人,这些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最强烈。

在廖建文看来,现在我市的公办养老机构,包括综合福利院、惠州敬老院等,主要面向“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因床位数量太少,目前已人满为患,没法对所有老人都开放;民办养老机构因收费较高、服务质量不到位等原因,让一些老人住不起,出现床位空置。

这是惠州老人院现状“速描”,也是惠州养老面临的尴尬。

民办养老机构之困境

惠州的养老服务机构虽然极不成熟,但却是一个有待挖掘的“金矿”,面临着巨大的需求。按一般逻辑,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应该更有机会填补这部分养老需求,这样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如日本,表现得特别明显。不过在惠州,要分好这块蛋糕,民办养老机构有苦要诉。

惠州市杏健老年护理院是惠州较早的民办养老机构,现有床位数有50张,35位老人入住,其10年发展历程成了惠州民办养老机构的一个缩影。
    杏健老年护理院是惠州唯一一家台湾最新护理技术理念,专收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行动不便,须依赖他人协助护理的中风卧床之介助老人或介护老人之老年护理院----(原惠城区综合福利院)。
    老人的卧室也很简陋,有些卧室有三四张木床,有些卧室单独一张床,老人的日常用品大多堆在床头。老人大多身体不好,起居饮食由院内12名工作人张罗。院内还有护理医生,能帮老人量血压、验尿、吸痰等。此外,该院还跟医院挂钩,满足老人突发病情时的就诊需求。
    90岁的何阿婆入住该院3年多。因子女工作忙,没人与她交流,精神空虚孤独,且患病不能自理。到养老院后,她常更其他老人们聊天,有时在工人陪同下到江边散步,再加上有医生护理,何阿婆的病情渐有好转,人也开朗起来。
    该养老院负责人侯丽儿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多忙于事业,没有空照看老人,也不理有病的老人,于是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较大。但我市民办养老院大多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娱乐场所很少,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的基本没有。

相比深圳实行多时的养老床位补贴政策,惠州安老院还处于政策空白,对民办养老机构照顾不足。“政府对惠州托老院的政策支持少,只有免税和水电费按居民价格收费。”侯丽儿说。
    公办养老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场地由政府提供兴建,作为养老机构投入的最大一部分不成问题,而民办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兴办。根据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许多本来就资金不足的民办养老机构不愿更新设施,导致场地的不完善,这样就拦住许多老人的入住脚步。

侯丽儿坦承,她经营的养老院设施较简陋,但能在市区找到面积70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是幸运的事情。该院原址在市区圆通桥附近,当时只有7位老人。后因政府征地不得不迁至现址。现在,水东街的改建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侯丽儿的养老院又面临搬迁。搬往何处,侯丽儿心里没底。

对于民办养老机构艰难维持的局面,市区东湖中路惠州市柏乐园托老院负责人苏芷禾也深有体会。该院创办于去年10月,目前有24名老人入住,尚有10多张床空着。

苏芷禾认为,场地问题、娱乐设施欠缺几乎是惠州民办养老机构的通病。入住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是直接从医院转过来的,因为家人无暇和无法照顾。“这些老人都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养老机构有点像在进行临终关怀。”
    苏芷禾说,因物价上涨过快、招工难导致工资支出高、不断攀升的场地租金及水电支出等压力,她的养老院目前的经营状况只能维持收支平衡。
    来自从市民政局的资料显示,近些年,因为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造成一些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从而限制了社会资源流入社会养老服务业,造成我市民办养老机构一直在低层次徘徊。

居家养老模式初探

民办的养老机构被认为是公办养老机构的补偿。在发现养老机构存在困境时,我市已经走上了探索新型居家养老的路上。市老龄办主任李惠丽认为,城市有大量老年人,全部都到养老院养老不现实,要依托社区向老人提供托老服务。

20055月,我市开始惠城区桥东、桥西两地开展城市居家养老试点。所谓居家养老,老年人仍然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可享受社区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
    试点启动初期,桥东、桥西共选定辖区21位老人,每位老人每月享受1530个小时免费上门服务,其服务经费由政府拨付。该模式的推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试点单位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接纳需提供多种服务的老年人成为空谈。

据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副主任王文全,不愿意出名字)分析,居家养老属于老年社会福利范畴,政府帮护的资金应从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资助老年人对象两方面给予扶持,但我市在开展试点时,只考虑到了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忽略了资助对象。

“应该把本社区的老年人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分成不同类型,然后确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对部分高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有特殊贡献老年人及特困老年人,愿意在家中养老的,采取发放补贴的方式上门包护服务;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则采取低偿﹑优惠的方式提供优质服务。”该负责人说。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单位首先要组建为老服务队伍。我市挑选的两家试点单位,均属私营企业,组建养老年服务队伍、开展业务培训等,都需要一定资金维持。面对这种新鲜事物,一部分老人不愿意接受,认为是一种对弱者的施舍,由此导致了试点单位担心养老服务队伍组建后没有老年人要求服务。于此同时,因为试点单位的经费不足,长期供给难以为继,养老服务队伍难以扩大并保持稳定。

其实,就在我市展开居家养老试点不久,2006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老龄办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指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目标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按照这份通知精神,居家养老应成为养老服务的首选。

上述负责人认为,居家养老既然作为解决城市养老难题的主要途径,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没有没有列入规划,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因看不到政府的指导性文件,试点单位难免心有疑惑,积极性不高。

东江时报记者拿到的《惠州市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初稿)》如此描述我市初探居家养老模式得失: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匮乏,缺乏服务实体,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社区资源分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缺乏统筹协调机构,社区为老服务志愿活动尚处于无序和自发状态。
 惠州式养老是个什么“式”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属于“先富后老”,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则属于“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薄弱。

2009年,我市人均 GDP达到5228美元,广东省仅落后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五市,如果比照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的状况,我市的状况可谓“刚富已老”,在养老体系构建方面仍需打好算盘。

养老服务在全国处于刚起步阶段,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浙江、上海等省市,而在广东,佛山、中山等市走在前面。近年来,我市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逐步增多,但是,养老服务总体上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按照如今成熟的养老模式,养老不仅需要一般性护理,还要给老人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而我市养老机构只提供生活照料、简单医疗护理,在康复保健、文化娱乐和心理疏导等方面还很欠缺。

从前几年的“未富先老”,到这两年的“刚富已老”,决定了惠州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并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高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同时更要分好财富蛋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满足老百姓的养老需求。

今天,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人行列。我国人口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穆光宗认为,“421家庭”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养老而言更是如此。“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了必然选择。”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面对如此快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不管是官方或民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养老机构不太现实,目前机构养老处在尴尬局面,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的根本出路在居家养老。

虽然社会处于急促的变革中,中国人浓厚的亲情牵挂和孝文化氛围依没多大改变,使“不离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盼望。国家民政部曾公开表示,居家养老在我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的养老模式。

这意味着,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理想的惠州式养老也应该以居家养老为主,辅以养老机构养老。这又使得惠州回归到20055月开始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路上。

养老难题突围进行时

如何在养老问题上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人情温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这块土地的宜居程度。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应成为理想家们纸上的一行清墨,应成为早日照进现实的阳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程惠芳提出,多数老人在身体还比较好的时候喜欢居家养老,但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子女在外工作,空巢老人比较多。随着老人年龄增加,生活遇到困难。程惠芳建议,构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在完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经费应该由各级政府财政支出。

东江时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未来几年,我市计划在城区桥西居家养老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有条件的城镇社区推进,支持县(区)街道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床位,满足老人在社区日间托老需求。

去年1222日,广东省政府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全省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会议,广东省首次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老年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9073”目标: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按照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具有广东特色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去年1月,市政府通过相关方案,对全市长期患病、生活困难且不能自理的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每月给予200元生活补助,各级老龄办向社会服务机构购买助老服务,保障空巢老人随时有人关心、看望和照顾。而根据空巢老人需求,我市主要为老人们提供 “四大志愿服务”:即休闲娱乐服务、生活便利服务、身心保健服务、法律援助服务。

为了填补我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的不足,惠州市社会福利养老中心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后年投入使用。该项目由政府主导,主要面向孤寡老人、中低收入老人,集生活照料、文娱活动、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于一体,能满足收养800名老年人。

在民办养老机构方面,惠州市康乐长者养老院项目选址在仲恺高新区,预算投资2亿元,设置床位1500张,预计15个月后可完工。该养老院将依托惠州协和医院医疗、护理资源,满足较高层次群众的托老养老需求。

我市还正在研究制定养老床位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职业培训和用工补贴、高龄津贴等实施办法,同时计划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据悉,近期,我市也将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在惠老人如何实现惠州式养老。

 

记者手记 老人们看重的幸福

十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唱出了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背景下,亿万中国父母和儿女的共同心声。

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老人最为看重的东西。而在现实的摧残下,一些家庭正忍受着分离。老人们忙碌大半生后,抬起茫然发现儿女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远离双亲在外谋生,顿时成了“矜寡孤独、废疾者”,这是当代中国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固然离不开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反哺民生,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资本、民间慈善对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关爱。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越来越清晰,相比来自外界物质的照顾,老人的情感需求日益凸显。

其实,养老,不只有经济供养,还要有精神之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穆光宗认为,

当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强烈的也是普遍的,显著影响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深层次话题。

因此,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依托社区养老抑或入住养老机构,除了应提供老人基本的生活照料、必要的医疗保障以外,还应重视社区阅览室、老年活动室、老年健身设施的建设,促使老人们积极参与娱乐、健身等活动,让老人们多交流、多活动、多学习,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实现精神的愉悦、满足和发展。

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还应大力宣传中国民族优良传统——孝文化,多创造机会让子女抽时间陪伴老人,让志愿团体持续介入帮助空巢老人,让每一个都形成尊老爱老意识,使得每一位老人都不晚景凄凉,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东江时报记者李家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