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乌兰察布信息网了解乌兰察布的窗口 知悉乌兰察布的捷径

联系资料

乌兰察布信息网
所在地区:
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474*******
传真号码:
暂无
联 系 人:
贾益民
移动电话:
1530*******
电子邮箱:
***b9900@163.com***

品味丰镇之从溪理神父的和平入侵说开去

发布于 2013年11月22日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可是一个内忧外患、血雨腥风的世纪之交。比利时籍主教韩默理被“手足合系,贯以竹竿”,“以铁索穿肩骨,囚以笼”,游街至托克托城酷刑致死,和当时蒙古东部教区滦平县活埋神父,蒙古中部教区崇礼县3200多基督徒集体遭屠的重大事件层出之时,却有瑞典神父溪理和他的基督新教一起,堂而皇之和平“入侵”清末丰镇,不能不说是潮流之下的时之罕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可是一个内忧外患、血雨腥风的世纪之交。且不论八国联军烧掠北京,腐败清廷败出京城,《辛丑条约》割地赔款等的国之危难,单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火烧洋教堂掳杀洋教徒兴至极致,仅在内蒙地区,就有蒙古西南教区主教座堂所在的二十四顷地(萨拉齐)大批天主教徒被杀,比利时籍主教韩默理被“手足合系,贯以竹竿”,“以铁索穿肩骨,囚以笼”,游街至托克托城酷刑致死,和当时蒙古东部教区滦平县活埋神父,蒙古中部教区崇礼县3200多基督徒集体遭屠①的重大事件层出之时,却有瑞典神父溪理和他的基督新教②一起,堂而皇之和平“入侵”清末丰镇,不能不说是潮流之下的时之罕事。

(一) 
    溪理和他的基督新教“入侵”丰镇是乘乱而入吗?若是,难道那溪理真有上帝保佑,可解丰镇地方随潮流而诛之的危机?若非,那一定是丰镇地方宽大胸怀,悯惜生灵,容留了这难中之人的缘故了。 
    溪理和他的基督新教“入侵”丰镇是一种标志吗?不可否认。始于辽代中后期的宗教萌芽③,经历了十八世纪中叶的人口繁荣和多种宗教的各异纷呈后,在塞上小城的冥冥上苍里,除已有游弋着的孔孟圣灵、佛主释迦牟尼和宇宙独一的真神安拉,以及财神、灶神、河神、阎罗神、土地神、龙王太子等等道教神明之外,又多了一尊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的上帝之神。或者说,在这个血雨腥风的世纪元年,由于清末的古城丰镇海纳了第一个黄毛蓝眼的外国人,由于第一次有了由溪理代言的耶稣基督的传经布道声,由此完成了该地方多元宗教文化的基本定型。
(二) 
    如果说,宗教信仰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心理特征,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和人类命运整体观念的超越性意识。那么,塞外古城宗教意识的崛醒和传承,同样是这里的人们对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反应。 
    溪理的基督新教落地丰镇之前,最早始于辽代中后期的道教神灵龙王四太子,在这塞外小城已被人们敬奉了几百年。进入元、明以后,从忽必烈(1215年-1294年))④始,蒙古民族全民崇信藏传佛教喇嘛教。丰镇地界作为当时的蒙古游牧地,喇嘛宗教在该地方施行了近五百年的**影响,并建树可观。直至清廷大力推行“招垦实边”“垦荒开地”后,官恳民恳私恳不断,致使自然生态变迁,丰镇地界逐步由牧而农,蒙古信众陆续逐牧北迁。史传曾经五百喇嘛拥戴,曾由五世活佛胡图格图住持,规模可与五台山黛螺顶媲美的红砂坝白乃庙⑤,香火由盛至绝,即是藏传佛教在丰镇地界凋零退缩的标志事件,也充分佐证了宗教文化具有的民族差异性的典型特点。 
    喇嘛教在丰镇地界的峰回势转,和以汉族为主的新移民大量迁入,为中原内地各种活跃的中外宗教涌入传播,创造了意识形态的广阔空间。尤其随着丰镇地界在清朝经济版图中地位的逐步确立,盛发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设厅建制始建城垣后的小城宗教意识,正是该地方由游牧经济向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活跃的商贸流通为特征的经济转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表现。或者说,小城宗教意识的崛醒,是这里的人们在骤然兴起的新的生产方式面前,对生活前景的迷茫,对未来命运的期盼,在**心理和**意识层面情有由衷的自然表现。 
    人们为迎应宗教渲泄的需求,除始建于辽天庆五年(1115年)的道教寺观金龙大王庙外,塞上小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又有伊斯兰清真寺⑥、老爷庙又称武庙(1743年)、城隍庙(1772年)、正觉寺(1855)、牛王庙、河神庙(1864年)、财神庙(1876年)、灵岩寺(1877年)、孔庙又称文庙(1893年)等道、佛、儒⑦宗教文化载体应运而生,陆续涌建。再加上北山脚下这座由铁皮盖顶,顶上凌空十字架宣示着的溪理基督洋堂的加入,使得自辽代中后期初埠以来的丰镇小城,不仅宗教意识呈现空前的纷呈各异,而且宗教设施也名应其实,种类齐全。尤其是西式的基督洋堂与传统的中式庙宇毗邻相立,和谐于青砖脊瓦,泥黄顶戴的清代传统民居之间,为当时鲜见繁华的塞上一隅,营造出意境其悬的浓厚宗教氛围。
(三) 
    不可否认,溪理及其基督新教的进入,为以各种宗教理念维系着的丰镇传统**的宗教形态,注入了一缕上帝新精神,提供了一个信仰新境界。有宗教著述称,作为人们把握世界和生命和独特方式,宗教信仰异化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人们通过不同宗教教义的学习灌输和不断重复的宗教仪式,使虚幻的信仰理念和执著的精神追求,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系统中,从而成为形塑信仰者心理与人格的精神力量。而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以其具有的追求终极的显著特征,给人注入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神圣目标,为人们提供情感、意愿和行为的支持,在虚像中满足着人们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求。       
    于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和体现传统**意识特征的宗教文化一起,弥漫浸透着塞上小镇人的心灵,成为人们理性思维与宗教虚幻交织作用的精神柱石。那些少数能够悟达神缘的至诚信众,在香火萦绕的境界里,或者修“仁义礼智信”之本,立“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志,或者炼“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求“天人合一,得道成仙”之要略;再或者禅佛缘超脱,因果世说,明心见性,自识本心,得“顿悟成佛”之秘笈。还有赎罪于我主耶稣、祈求于真主安拉的,在经歌低回的意境中,不懈攀登那地狱通往天堂的无尽阶梯,艰辛跋涉那回归圣城麦加的漫漫征途。 
    而于最广大的善男信女来说,庞博的宗教哲理似乎过于高要。他们可望并可及的信仰追求,更多的是心灵空缺的填补,对人间疑幻的解读。他们循着那些虚幻的心灵轨迹,把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求,对祖先的崇敬,对祛灾避难的祈盼等等良好期冀,分别诉求和寄托于佛祖上帝及诸路神明。他们通过对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的身心皈依,以只有通过宗教体验才能焕发出的神圣的虔诚,阐释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命运的解读。并以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安然面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城沧桑,泰然处之命运不卜的万千世故。 
    也有更多泛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或许并不虔诚于宗教理念的庞博,但却不能没有心灵空虚需要占补的内在需求。他们在不同宗教和不同神明间寻找能够满足其不同意识追求,能够添补其不同心灵空缺的自我超度。如敬拜祖先并求助于恩泽子嗣的,就在小城的城隍庙里添香进火。甚有豪富子弟和巨商学富者,更在庙前广场树上一对三节两斗、精工细雕的豪华青石旗杆,以表对祖先的至诚之尊。以致于几十对有名有姓的功德旗杆成排成列,与钟鼓楼和威严的镇邪石狮竞上相成,呼应着庙上城隍老祖的威武尽显,助长着十司鬼神的惊魂气焰。 
    还有求财求运的,求官求俸的,求儿索女的,求医祛病的,无需赘述,都可在小城众多神灵的神威镜像里寻得他们的不同保佑。他们不在乎一躬一拜的形式拘泥,甚至不在意一香一火的佛缘敬供,只是随心所欲地将不同心愿的渴求,分别寄托于各路神明的道行之不同,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能,不可信其不能的茫然自信中,得到也许的神明呵护。
(四) 
    丰镇地方的宗教现象始于辽末,兴于建制,盛于清中,有着一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作为传统**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括溪理的基督新教在内的所有中外宗教,以封建**、封建法律、封建道德等等上层建筑不可替代的超人间力量和独特的作用方式,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封建**的卫道者,宗教文化甚至成为维护丰镇**正常运行的润合剂。 
    丰镇地方于公元1735年始建城垣后,历届地方官府无不重视在**各个层次培植、维护、支持并充分发挥宗教伦理和宗教规范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争取和利用信教人群以百倍的虔诚和全身心的皈依,去“敬畏上帝、尊敬君主”,官府不仅划拨庙产庙田,利用官势筹捐募款,甚至一应父母官不惜官倡为先私俸巨献,以引领世风,消除治下对抗,规顺世人行为,力图将宗教势力纳入其辖治掌控范围,以达到辅顺吏治,调适**关系,维护**平稳运行的统治目的。 
    据现存并不完整的史料记载,从时任同知湍东额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募资创建正觉寺,同知承章于道光三年(1823年)举力续建前任宝音遗建未成的酂侯庙⑧,刘鸿逵出俸筹资创建社稷坛、厉坛、先农坛⑨,到宝音、奎斌、恒佑、庆麟及所有历任地方首脑,对修建、重建和扩建佛庙道观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中,充分揭示出封建统治利用宗教以收纳人心,倡饬世风,疏情抑怨,辅以吏治的经营苦心。
(五) 
    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宗教具有使**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势力、集团,凝聚成为一个统一、一致整体的强大功能,并且能促使其内部团结和文化的归属认同。**层面的这种宗教文化的凝聚整合,在这座小城的不同宗教中体现的的十分明显,尤以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表现更为突出,与民众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那时侯,小城里各行业的会社团体,分别尊关帝爷、太阳神、吴道子、太上老君、鲁班或孙膑等为他们的财运之神、幸运之神。他们把诸神的理念、追求、戒律加以宣扬践行,从本质上说,无不是将宗教规范和宗教道德凝聚成普遍一致的从业共识,达到维护商业活动正常运行的经营目的。 
    如卖肉行的进发社,理发行的公艺社,旅店行的聚艺社,还有按崞县、阳高籍贯组成的崞阳社,朔县、平鲁的朔平社,忻州、定县的忻定社等组成的三艺社,一统首拜关老爷;种植蔬菜的兴隆社,种瓜卖瓜的地瓜社和开油房、磨坊、缸房的六艺社,最最敬拜龙王爷,唯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铜铁打造业的金炉社,泥工石行的鲁班社,打造银器的银炉社,均以火神为尊,自然就成为火神庙的主要敬奉者。还有画匠行的关镇社,钉鞋黑皮、箩匠、靴匠组成的四艺社,鞋铺行的艺和社等,无一例外都有他们各自的供神加以全行敬奉。这些于小城**里打拼生计的各色人等,最虔诚的宗教活动,就是每年都以所结之社的名义,不惜筹集重金,为所敬之神举行祭祀庙会,辅以搭台唱戏,以求取悦众神显灵,赐予生意兴隆。 
    据有关材料记载⑩,不计回民教徒和基督徒等的洋式宗教节庆,也不计诸如牛王庙、大王庙、城隍庙和南庙(正觉寺)以及厉坛、社稷坛、先农坛等其它寺庙的重大民间祭祀活动,光老爷庙、龙王庙、火神庙这个南城门里的系列庙宇组合,由各行业民间团体分别举办的祭祀庙会常年不断,庙前广场上称为“阅楼”的三楹戏台,每年仅大戏就要唱上180多台。这些以火爆祭祀带动经济繁荣的宗教活动,不仅成为塞上小城的一大**景观,也是丰镇古城宗教文化演进高峰的历史见证。
(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无神论已成为我国宗教意识的主流,宗教已再没有了干预**、影响法律和左右**生活的神力,但世界三大宗教和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不少人的精神世界,宗教信仰依旧是相当人群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文化依旧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与无神论的主流文化旁逸互动。究其原因,自然是宗教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的酵酿在发生作用。 
    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母系氏族**,是人类意识发展至理性思维阶段而伴生的一种异化的思维产物。当原始人类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难以用理性和实证方法来加以解释时,宗教就通过其特有的直观性、猜测性的幻想来填补这个思维真空. 并将这种虚无的评判推崇至神圣的境界,使得解释世界成为宗教最基本的**功能。 
    到了近代的工业时代,科学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宗教对未知领域的解释,在不少方面为自然科学、**科学和思维科学所证实。但只要人类对宏观宇宙、微观世界、物质结构和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无以穷尽,宗教异化解释世界的基本功能就有其生存的空间,就有其发挥的余地。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爱因斯坦说:“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可见,宗教不仅是人类对未知世界异化解释的思维途径和满足心理慰藉的自我调适手段,同时也是人类追求更高精神境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动力。也正是爱因斯坦这种悲天悯人的崇高宗教情感,促使他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成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人。
    因此除开上文简涉的诸如**组织、协调稳定、道德规范、凝聚整合和丰富**文化生活等**功能外,仅从对未知世界的解释这一宗教的基本**功能而论,我们就可以明确断定,在可以预料的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宗教现象仍将与人类**相随共行,丰镇一隅尽然不能脱于例外。
(七) 
    在我国进入**主义新时期以来,党对**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充分保护。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宗教文化基础的丰镇地方,包括溪理神父最早引进,至今已经演化运行一百多年的基督新教在内的所有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依然在平稳运行;虚幻精神境界里宗教意识的“生命活水”,仍然是信教群众“灵性信仰”的仰望甘霖。而宗教界及广大信教群众在宗教与**主义相适应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弘扬和践行中国宗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大力挖掘和传承宗教文化中有益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有益于和谐**和**主义道德建设的精华成分,以隐隐飘逸着的经歌荧绕祈祷声声,与**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随共行,与**主义现代化的铮铮脚步和声共鸣。 
    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经指出:“宗教要与**主义相适应,**主义要圆润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既然如此,我们有信心守望,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子系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宗教成为和谐**的有机构成,成为弘扬其有益于新时期主流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成为教人向善,发挥正能量的“灵性信仰”,把构建高尚的精神家园作为首要的**责任时,也许就是赵朴初居士追慕的那个既“适应”又“圆润”的**主义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的至高境界了——只是不知身处天堂福地的溪理灵魂是否也会这样认同。

①参见《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新教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中脱离罗马教会的教会和基督徒形成的新宗教的统称,1807年前后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境内所称的基督教即新教,而非基督教所有派别。 
③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丰镇始有实物地名金龙大王庙,标志着人类定居和宗教现象的出现。 
④钱占元《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塞外春秋》2006年第四期。 
⑤见《乌兰察布宗教沿革及寺庙堂观·喇嘛教》,乌兰察布文化研究促进会,2013·6。 
⑥清乾年间在西巨墙路一四合小院初建,民国九年(1920年)迁建于现址。 
⑦“传统的儒教在儒生那里就是宗教,是一种以理性为主的能发挥宗教功能的宗教”(辜鸿铭语)。见海南出版社1996年《辜鸿铭文集》下卷第42页。 
⑧酂侯庙在正觉寺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同知宝音创修,历4年,于道光三年(1823年)同知承章续建竣工。《丰镇县志书·碑记》中有朱延贤镌刻的《创建酂侯神庙碑记》。
⑨《丰镇厅志·祠祀》载“厉坛、社稷坛和先农坛建于正觉寺和酂侯庙之东。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同知刘鸿逵创建。”
⑩参见《乌兰察布宗教沿革及寺庙堂观·汉传佛教》,乌兰察布文化研究促进会,2013·6。
作者:潘国庆     工作单位:丰镇市民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