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论中国盆景文化与园林文明家的比较

发布于 2014年01月17日

[摘要]东方艺术中,盆景和园林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自然观,其关系不亚于书画同源,他们是一对同源相联系的艺术,在以后发展中各自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行为又有所不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探其异同关系。

论中国盆景文化与园林文明家的比较

      同源相生,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对自然的原始崇拜中,有以山岳为崇拜的灵台,又有以水为崇拜的灵沼,于是出现了上古园林,以至影响以后的园林形成。同样随着植物的崇拜影响,出现了灵囿苑林。到了周代,所有这些都是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在园林美学中,秦汉仙山之说影响以后格局。同样人们从山水中体味到人格之美。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唐宋文人对园林“壶中天地”的推敲细作,以及明朝“芥子纳须弥”的演变中,园林和盆景始终是一对栾生艺术。其构成来说中国的盆景也是园林的起源模式。自然山林——是二者共同的表象,而盆景是人可以巨而观之,园林是人游而观之。究其起源均是从原始崇拜中发源,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形成模式。中国传统字“园”中呈现出的山水盆景意象,可以说是最符合其象形意义。
       构成因素的异同,中国盆景的构成因素有植物、石、水、配品。盆景中可以分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抽象意象,而其中“盆栽”植物为主,在广义的盆景则更显山水意象。无论哪一种盆景,空间已不再是主角,相反水山、植物单项独立成景。中国园林中,则同样有山、水、建筑、植物。盆景中植物的欣赏占主要方面,而在园林中,空间体验更具特点。相比较盆景和园林二者相同之处都是:二者体会人对自然的观念,有“道法自然”之精髓。不同之处盆景为聚焦赏景,而园林是散点赏景。
      二种艺术的作用与途径,从中国园林和盆景的构成因素看:二者都有“山、水,植物”等。而“山、水”在中国的绘画诗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盆景和园林二种以自然为对象的艺术,对其欣赏和设计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和目的性,概况起来可以分为:以“道法自然”为目的。体现“情感的归宿”。表达人的自然天性。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理解也包含了人们造园置景的行为之中:石头在常态是静的,“无生命的东西”,在文人中则变为“巧言无语最可人”。园林中被用作象征物品,来协调人工景观建筑与自然景观花木、山水之间的关系,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同样盆景中由于山石植物的配置也产生出“春山淡宕而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的自然效果。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现实的生活处境跟他们美学中的理想相去甚运,因此寄情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其内在精神是联系生命的愉悦与慰籍的途径,于是乎,丹青山水、造园、置景就成了这种愉悦和慰籍的具体方式,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特殊的范畴:明代文人高炼曾写道:“天性为神,人性为气,物性为形”,即天性是人们对生物感情恰好最高境界。天性是需要艺术家寻找深刻的感受,并进行表达方式的研究,在深思中表达感受,最后进入纯真——“反者,道之动”即对纯朴简洁的本质的回归,进了一个非虚伪造作的境界。
      园林与盆景的设计思想探源,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是儒、道、释,即儒家、道家和佛教禅宗的思想,儒、道二家思想来自哲学思想。禅宗作为中土佛教的分支,被认为是介于哲学和宗教之间的思想。这些都对中国的盆景和园林产生了决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源头都是一个海外仙山的神活故事。
       海外仙山。中国古老有意识的景观设计,比如盆景和园林,来源于长生不老的梦想。早在战国年代传说一种能使人生长不老的药生长在三个仙山上,于是有人造出人工山水象征长生不老的仙山。中国神活中有三仙山之说。仙山、池水、植物的结合构成中国山水盆景的原型,也是中国古代早期园林最基本的模式。帝王更替,园林模式代代相传,源于永生的追求最终变成盆景、园林的设计目的。儒家思想。孔子(前511—前479年)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的哲学史中占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哲学思想是“仁”,以“仁”建立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其方法论是:“中庸之道”。在关于自然的语录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其中“乐山、乐水”即为“人化的自然”,以自然喻志可以产生享受和快乐。同时“乐山、乐水”可以回归自然,免除多种社会的异化,达到一种心境上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同构合拍。人们在乐山,乐水中从而达到身、心、气三个层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园林设计中对叠山、理水及自然山水的象征都是基于这方面的影响,但由于儒家的秩序、礼法的影响,对人工环境的建筑物影响更大、中国文人园林这种情感也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建筑设计而非景观设计,实际上这也是儒家入世观的体现。禅宗的思想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文化的消化产生很大影响,在以后的传播中慧能大师(638-713)创立了禅宗,他将中国传统思维和佛教有机结合起来。禅宗的基本观点在于放弃传统的宗教仪式;代之以沉思来开达顿悟,以至到“天上正觉”,“直指人心,具性成佛”。又强调“心即是佛”。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此乐于接受,使之完美地适应人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愉悦,使生活与自然通过“虚空”静心结合,以利于达到更高境界,中国的传统盆景中有一个单独分支、即单独地欣赏巧石、奇木,以最简便的物化形式达到悟赏,也可以说是禅宗影响体现。同样中国园林在唐代传入日本后被极大地发展抽象,最后成为“枯山水”。如日本室町时代的造园名家相阿弥也将禅宗园林变成一种十分抽象意匠的“枯山水”,手法十分洗练,即不用真水,而是利用沙砾,地形象征山水,或以卵石、砾石白沙仿模自然,或通过山石的排列追求造型之美。日本的枯山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抽象盆景,只不过是在山水的象征上,抽象升华而已。
      在盆景和园林设计方法中,可以说总体是根据构成因素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概况起来有“意、势、气”三个方面的特点。

      意:中国艺术向来强调意在笔先,要产生一个好的意境,首先要做到布局的合理,通过造园、配景手法,达到整体统一,体现“意”:天人之间的协调统一,合适的表达,含蓄的意义,丰富的视觉。中国的盆景和园林中有“庭际山宜小,休令著石添” “拳石苔苍翠,尺波烟香渺 ” 的境界,甚至仅在盆景之小仍可表达园林之大意。在中国的唐以后园林和盆景的审美趣味中,普遍存在有“写意”手法,如曾巩咏盆池云:“苍壁巧藏云影入,翠奁微带藓痕侵,能供水石三秋兴,不负江湖万里心”,苏轼也曾有记录:“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以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空曰雪浪斋云”。这里文人借一盆一石,竟然体味到奇伟雄阔的山水境界,寓情于江山河水之中,同样这样艺术的意境跟文人的修养和审美的过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国盆景前辈耐翁先生的作品《出墙红香》榕树根出盆盎外,自然下垂,又加引人注目的气根,意似“春秋常在”,达到“红杏出墙”的意境妙趣。
      势:势简单地说由各种构成元素构成势态、关系以及达到的综合的均衡,心理感受。其势的形式有单独成景,有组合成景。按照中国五行说组合,各种组织都遵循中国的阴阳相成相辅之原则。这里有空间的层次组合,园林中有“小中见大,曲经通幽”之妙,盆景中有“势态互合”之绝。同样在色彩上也有“势”的组合,“春樱,夏绿,秋红,冬素”,各势交杂,给视觉形象突出感。在园林中、盆景中,有“天之道,不争而善争” 之说,即说经营园林、盆景中的空间形态都存在各种关系的协调,在处理各种构成因素,对各种关系综合上,尽管没有提供设计者遵循原则,但大家都受到此深层思想的影响。关于这种原则老子有语:“曲则全,枉则直”盆景大家耐翁先生的作品《秋菊过篱》造型别致,枝冲盆外,山石镇之,强调调造型的平衡势态,可谓“势”的表达中的盆景精品。  
      气:气是绘画世界的生命。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气”是关于整个世界本质的问题,对之说法争论很多:其中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山水画法“荆浩六要”的第一要点是“气韵生动”。“气”被认为是人与自然交流的途径。
      在中国的园林、盆景中,欣赏叠山时一定要有“洞天”。太湖石评价标准为“瘦、透、漏、皱”,其中体现“气”的方面即有二项“漏、透”。西方现代雕塑家享利·摩尔的雕塑,也对西方具象雕塑进行反叛,对“洞”的表现上出现气韵的表达。在园林中有水景也一定会体现“气”,首先它象征意义的江河、湖海、水湾;流淌悦耳的声音多生欢快的情绪,游鱼和水草植物,增加视觉的距离感。同时水中的水岛、灯笼又体味到思想的灵空之感。因此在中国的景观艺术中与人体一样“空”是“气”的存在的可能,在园林和盆景中空间所寄托的“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营布局原则。老子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大意是说“用泥做器皿,中间的空的部分有用”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辩论思想。“无中生有”,“气之所存”。山水画中空间的深度和无限的想象,以及“宁致隐逸”等情绪都是通过“空”来实现。当“空”体现一种思想时,就会产生与相对丰富的品质,使人们在此中找到感情的驰骋空间。中国传统山水画家都在信守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原则。相巧合0二十世纪的西方第一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现代建筑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是“少就是多”,即以“空无”表现最大的灵活性。由于对“空”的创造而产生了“气”。但是在园林和盆景的设计中并不是随意乱放,而追求的原则是“形散的神聚”,以达到景观顿悟的天性。
      中国的盆景和园林可以说是同源相生,其审美情趣设计思想体现中国文化影响,其设计手法也是受中国人特有的欣赏标准和哲学观支配,对此试探将对我们现代园林和盆景艺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