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镇平县伊鹏程石雕厂石雕伟人像做工精细、选料考究

联系资料

镇平县伊鹏程石雕厂
所在地区:
河南省 南阳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1873*******
传真号码:
暂无
联 系 人:
李经理
移动电话:
1873*******
电子邮箱:
暂无

石雕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外化产物,反映了民族的独特性格

发布于 2020年02月20日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石雕艺术就是人类文明宝藏中的一颗明珠,虽历经千年,却从未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中越来越散发出历久弥新的东方美,石雕人物创作中所传递的意境美感也折射出强劲的民族力量和含蓄低沉的民族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外化产物。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的浓缩与提炼,展现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审美体验的集中爆发。其中,石雕艺术以其粗旷有力、雄浑伟岸的艺术形象独树一帜,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文化遗产。现代雕塑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雕塑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在题材、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创作风格、创作理念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突破,也推动中国石雕艺术走向世界。
一、 雕塑艺术漫话
(一) 雕塑艺术发展历程
纵观人类雕塑艺术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雕塑、古典雕塑与现代雕塑。史前雕塑时期伴随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探索阶段。最初古人用石材制作劳动工具和简单的装饰品,如石刀、石斧、石头制作的项链、手珠等,具有原始和朴素的特点。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雕塑艺术进入真正繁荣发展的阶段是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中国是从殷商时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已经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并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直接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和演变。现代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有世界融合的趋势,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逐渐消解,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 中国石雕艺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包括绘画、音乐、建筑、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形式,都无一例外的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讲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重视作品意境的渲染和精神的传递,石雕艺术也不例外。秉承意象衍生的创作主旨,中国的石雕具有明显的绘画特点,雕塑语言精炼,运用刀法、线条简练明快,常常给人简洁凝练、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追求以少胜多、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二、 石雕艺术人物创作中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石雕重视“以形写神”,这一创作理念贯穿于各种石雕门类的创作中。无论是宗教雕刻、建筑雕刻、动物雕刻还是人物石雕,都十分注重意象的生成,通过一刀刀的刻画,赋予了石头生动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创作风格比较
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的文艺作品极力追求写实性和客观性,人物雕塑往往追求真实人类的还原和模仿,即使是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也要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他们的人物石雕在人体结构、身体比例等方面力求真实,写实性极强,是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著名的《维纳斯》《思想者》《大卫》,都是人像写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中国石雕在塑造人物时,不甚追求精准塑造,而是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不十分关心人物的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通过一定手法的夸张变形达到意象塑造的艺术境界,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兵马俑、昭陵六骏都是传统石雕工艺的集大成者。
(二) 经典石雕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雕塑史上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极具代表性的大型纪念性石雕群,整个石群包罗万象,共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共14件石雕作品,件件堪称精品。作品结合花岗岩的特殊质感外加古朴的风格,随形就势,循石造型,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综合运用,以超写实的艺术手法诠释出汉朝英雄的豪放和雄伟气魄,是中国石雕历史上难得的艺术佳品。
在现当代石雕作品中依然延续这种传统的创作风格,人物刻画重在传神,重视人物性格和人物气质的凸显,是写意创作的集中表现。如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创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杜甫像》《李大钊像》《阿炳像》《曹雪芹头像》,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已经难以考证,当然这也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重点所在,创作者主要依靠自身对人物的理解,围绕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为基点,展现出人物伟大壮烈的民族气概,给观赏者留下强烈的心灵震撼。
总而言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石雕艺术无论是在历史的传承还是艺术的表达上,都承载了太多的思想和文化认同,更是世世代代雕塑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和个人艺术风貌的集中迸发,表现出了强劲的民族力量与兼容并蓄的气度与胸怀,虽历经千年,却从未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中越来越散发出历久弥新的东方美感,我们也应当继续秉承这种独立创作的艺术操守,并保持开放和谦逊的学习态度,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散发出永恒持久的魅力。